  
注冊時間2013-11-19
在線時間 小時
最后登錄1970-1-1
金錢
|
1976年,是誰在關鍵時刻,促成了華國鋒葉劍英聯手粉碎四人幫?
興趣認證
史前大魔王關注
2023-02-22 16:04來自江西
1975年下半年,此時周總理的病情已十分危重,下一任總理會是誰?眾說紛紜,不安無聲無息彌漫在每個人的心里。
在當時不安的局面下,有人向當時執掌軍委的葉劍英元帥建議,不如去廣西避避風頭,葉劍英內心有些猶豫,思索片刻,他決定去問問老友熊向暉的意見。
經過二人商討,熊向暉提出自己的建議:“廣西你還是別去了,最好留在北京,但可以稱病不出,以待時機!
葉劍英覺得可行,隨后便稱病告假。
提出建議的熊向暉是誰?他和葉帥是什么關系?葉帥又為何如此信任他?
兼人之勇,巧捷萬端
熊向暉出生于1919年,本名熊匯荃,自幼家境殷實。
但這個“富家子弟”自上學期間就展現出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1936年,還在清華大學就讀的他已經是學生抗日團體的骨干成員,積極的參與許多高校學生運動。
同年年底,熊匯荃機緣巧合下參與了周總理在武漢與進步學生所做的演講,毅然決然的接受召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正處于國民黨消極抗日的大環境,中共中央根據形勢制定出隱蔽工作策略。
計劃將優秀的青年黨員安排到國民黨內部,全力推進國共兩黨團結抗戰。
“這個角色就是為熊匯荃量身定做的!”
在學生運動中表現出色,膽量過人又不失堅定立場的熊匯荃受到周恩來的青睞。
這聽聞此消息,熊匯荃當即決定服從組織安排,并得名為“熊向暉”。
1938年1月,胡宗南在長沙考察,熊向暉以青年戰地服務團在讀學生的身份,“埋伏”在國民黨時任第一戰區司令胡宗南身邊。
胡宗南、熊向暉
作為蔣介石的重要親信,素有“西北王”稱號的胡宗南行事謹慎,在一群年輕人中,胡宗南對熊向暉的家世和學歷都很滿意,所以格外看重他。
1939年3月,熊向暉在國民黨軍事學校畢業后,憑借著卓越的成績調任至胡宗南的身邊,任其侍從副官,后擔任胡宗南機要秘書。
胡宗南很看重這個認真聰明的年輕人,就將蔣介石給胡宗南的密令都令熊向暉簽收,熊向暉日復一日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觀察注意國民黨高層決策動向。
12年的臥底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
讓熊向暉警鈴大作的事情發生在1943年,熊向暉發現蔣介石發給胡宗南的一份關于閃擊延安的戰略部署的秘密情報。
蔣介石所秉持的消極抗戰,矛頭對準我黨使熊向暉立馬戒備起來。
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開軍事會議,將進攻延安的日期定為7月9日。
對此,熊向輝連忙設法將情況告知情報駐點上級王石堅,連夜通過八路軍駐西安站發密電至延安方面。
7月3日,黨中央收到電文。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黨中央采取斷然措施,正面揭露國民黨的行徑,全力阻止內戰的爆發。
7月4日,還在準備戰事部署的胡宗南接到朱德的明電。
當他知道共產黨已經破壞了計劃,勃然大怒道“誰泄密了?”
讓熊向暉心驚的是,電文與自己發出的內容幾乎無差,但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與胡宗南進行周旋。
這場箭在弦上的內戰危機最終化解,陰謀暴露的蔣介石只得同意罷兵,第三次反共高潮被粉碎殆盡。
處在隱蔽戰線上的中共黨員,他們的生活可謂險象環生,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會因為暴露身份而陷入危險,乃至喪命,因此他們每天都要“繃緊神經”。
熊向暉在“龍潭虎穴”待了12年,并不是一帆風順,他經歷了無數次的質疑和危機,但每一次都是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化險為夷。
毛澤東曾評價熊向暉:“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左膀右臂,志同道合
而開頭提到的葉劍英為何如此信任熊向暉,那就不得不說一下周總理了。
熊向暉在戰時從事中共情報工作,很少和黨內干部打交道,只是與葉劍英偶爾見過一面。
直到新中國建立后,在周恩來的提攜下,熊向輝的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走上外交道路。
1969年2月,毛澤東在北京的住處理召見了陳毅、葉劍英等四位將領。
當時中蘇兩國關系不睦,兩國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就再也沒有過外交關系。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有影響力的國家,都與美國和蘇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毛澤東必須要改變現狀,才能避免中國陷入困境。
中國該怎么做,已經成為箭在弦上的重要問題。
“九大政策”當時一直是黨內主流意見,就是以針尖對麥芒之姿硬碰硬。
當時,作為走總理派到四位元帥身邊當助手的熊向暉,卻對政策有著不同的看法。
“現在,不是和美蘇“打仗”的好時機,而是要找個先機去突破!
聽聞陳毅心中一動,立刻召集元帥們開會。
從那以后,每個星期六,所有人都會聚集在一起,討論中蘇和中美的關系。
意見統一后,熊向暉會把意見匯總、呈交周恩來審查,如果沒有問題,就會向毛澤東報告。
最后,由四位元帥為代表,提出了與“九大政策”截然不同的觀點報告。
報告中提出:“盡管目前看來,中、美、中蘇之間的關系看似無法調和,但事實上,中國并非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美蘇兩國的矛盾,比中美更大,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
陳毅給周恩來提了個建議:“中美關系要做好!”
隨后的事情眾所周知,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訪華,開啟了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的大門。
經過這件事,熊向暉與葉劍英兩人相互欣賞,熊向暉會接受葉劍英的教導,葉劍英也會向熊向暉請教一些關于國際問題的問題。
同年8月,熊向暉作為中國第一任墨西哥大使去往異鄉,但兩人之間的交流從未中斷。
甚至在熊向暉回國述職結束動身出發時,葉劍英會專門派人送他,并送了五瓶自己珍藏的茅臺。
這酒熊向暉自然沒舍得喝,而等兩人再見面時,國家已處于危難之際。
安危與共,肱骨之臣
1976年開年,周總理與世長辭,他生前所欽定的“接班人”鄧小平與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的處境變得十分艱難。
葉劍英聽從熊向暉的建議在北京“休養生息”。
周總理的辭世與下任總理的未知性,讓當時的眾人迷茫不安。熊向暉也是如此。
后來據熊向暉的女兒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沒未見父親情緒波動如此之大,在得知周恩來總理逝世的消息時,我見他偷偷的哭了...”
1976年2月,中央政治局通過毛澤東對華國鋒的任命:任其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這個消息如平地驚雷般炸開了鍋。
華國鋒是誰?他態度和想法如何?他的出現對當前局勢會有什么影響?
這在當時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熊向暉出于政治高度敏感性,認為需要見華國鋒一面來判斷他的態度,進而進行下一步“文章”?蓞s一直沒有一個好的時機,好在楊振寧的來訪打破了這個僵局。
在周總理未病故前,接待重要人物的工作一直是他親歷親為,而現在該由誰接待楊振寧成為了一個問題,熊向輝將此事上報至中央。
之后中央回復,讓熊向輝在人民大會堂當面對華國鋒進行匯報。這是熊向暉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位剛上任的國務院代總理,他并沒有立即向華國鋒說明問題,而是詢問這次接待楊振寧誰去合適。
只見華國鋒沉思片刻。
“那我肯定要親自見見了,不然還要誰見呢?”話里話外的意思是要親自接見。要知道當時如果華國鋒不去,那只有張春橋去合適了。
熊向暉直覺,華國鋒可能是能救中國于水火的人。他連忙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好友葉劍英,一向以事實說的熊向暉還向葉劍英展示了幾份親自整理出來的文件。
一份文件是1963年時,擔任華南省委書記的華國鋒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參觀電動排灌工程與水利灌溉系統,停留了近10天左右的時間,不斷地向當地農民,領導請教廣東省人民公社等的發展情況。
回湖南后不久,就開始著手改善洞庭湖排澇工程與韶山灌溉工程等工作,對湖南省農業生產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另一份文件是關于在1973年召開全國知青工作會議上,華國鋒面對壓力,堅持對突然病逝的浙江副省長馮白駒同志,生平評價的糾正與肯定。
以及1975年鄧小平在匯報會議上,當談到科學技術現代化時,面對一些人對基礎理論研究的阻礙讓華國鋒大為惱火,言語犀利的表達對“阻礙”的不滿。
葉劍英看完微微點了點頭:“此人含而不露,你一向識人很準,我相信你的判斷!
熊向暉道:“華國鋒剛上任地基未穩,所以葉帥是否決定幫忙?”
此話一出,葉劍英決定親自去見見華國鋒。
暗度陳倉,撥云見日
1976年9月9 日毛主席逝世,在這緊急的關頭,華國鋒葉劍英在熊向暉的促成下正式見面。
只見葉劍英的車還未開到門口,華國鋒便早已等待迎接,敬重的將葉劍英扶進屋子。
剛坐下,還沒有喝上一口茶水,葉劍英便開口道。
“我老了,身體不如從前,可能幫不上什么忙,所以你的負擔很重”
華國鋒一句您是九億人民的元帥,任務重也在所不辭讓葉劍英為之動容。
在交談中,葉劍英發現與剛上任的華國鋒在許多問題上都有共識,尤其是華國鋒提到了振興國家經濟,正中葉劍英下懷。
短短十分鐘的對話,兩人已經心照不宣的了解到之后的步驟。
葉劍英更是覺得華國鋒不愧是毛澤東提攜上來的,對他十分滿意。不由得感嘆到:“還是毛主席慧眼識英雄啊”!
同年10月4日,華國鋒正式發起撥亂反正的斗爭,葉劍英憑借多年積攢下來的威望坐鎮,將四人幫徹底粉碎在歷史舞臺。
10月9日晚上10點,葉劍英托家人給熊向暉帶來了這個消息。
熊向暉激動的聲音地將熟睡中的家人吵醒。
“拿出來葉帥送我的那瓶茅臺!今天我要痛痛快快地喝一場!”
只見熊向暉倒了一小杯酒,酣暢淋漓喝了下去。
在粉碎四人幫這件事上,熊向暉的功勞不可磨滅。是他在關鍵時刻促成了葉劍英和華國鋒聯手,將籠罩在人民頭上的烏云撥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982年,63歲的熊向輝打算辭去統戰部的職務,退休回家安享晚年時,卻沒有被允許。
10月的一天,一個電話打破了熊向暉“退休生活的幻想”,熊向暉突然接到了來自中信董事長榮毅仁的一個電話,對方說他已經被中央委任為中信黨委書記。
熊向暉一頭霧水,一問才知道,是與自己關系很好的葉劍英和聶榮臻兩位老帥商量舉薦的。
“熊向暉是個人才,在我們這群老領導中,他可不算老,應該有點事情要做,繼續發揚光大嘛”葉劍英笑著說。
“絕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托付!”熊向暉下定決心。
當時中信是榮毅仁在改革開放后,為了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而創立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屬于國務院直屬部級企業。
但新企業面臨的問題有很多,因此需要一位有膽識有魄力的人扶持。
初來乍到,熊向暉發現企業存在人員數額的問題,因為最初擬定的編制人數在60人,但企業的運轉卻需要這個數額的幾倍,因此就超編了幾倍之多。
熊向暉立即向中央提出建議報告:“擴編”
上任僅9個月,熊向暉不僅解決了一直存在的人員超編問題,而且還因地制宜提出了許多方針政策,讓中信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中國當時首屈一指的國營企業。
直至1989年1月,70歲的熊向暉才正式卸任。
后記
黎明前是黑暗的,在眾人對前路感到迷茫、彷徨時,有人點燃了一根火柴,慢慢匯聚成火把,帶領眾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光明便如約而至。
熊向暉何嘗不是這一根火柴呢?似是習慣了“黑暗”中的摸爬滾打,他一路“浴血奮戰”,他一路堅定向前,誓要用一身血肉點亮一盞明燈,誓要在黑暗中燃起一場熊熊火焰。
中國每逢關鍵時刻,他的出現,助力把航向撥正。熊向暉英雄名字,直得國人永記!
新中國的路是無數個“熊向暉”在坎坷中走出來的,一心為國,一心向民。他們劃破黑暗,帶來星星點點的光,星火相連,便成了燎原之勢。
|
|